發現自己的故事─《換心》
這本《換心》,是我很喜歡的作家茱迪.皮考特的新作。從《姊姊的守護者》、《事發的19分鐘》到《第十層地獄》,我一直是她的忠實書迷。 《換心》是在描述一個死刑犯薛.布爾能,他死前的心願是把自己的心臟,捐給一個因為死臟衰弱,瀕臨死亡的女孩克萊兒。而克萊爾的姊姊伊莉莎白及繼父寇克,8年前死在布爾能的手中。 這個心願,開始在受害人最直接的家屬瓊的身上產生莫大的衝擊:一個殺害自己女兒及丈夫的殺人犯,竟然要捐出自己的心臟,拯救即將從自己手中滑落的小女兒。到底她該如何看待這個既是魔鬼,也是天使的男子呢?! 這個天人交戰的情節,還伴隨兩位配角,參與其中。一是布爾能的辯護律師瑪姬,他試圖說服法官,同意監獄將行之有年,較為人道的「注射毒物」處死法,回復到較為殘忍的吊刑,以免布爾能的心臟被毒物所損壞。 另一個是一位教區神父邁可。他是判決布爾能死刑的陪審團成員之一,卻始終無法釋懷於自己所投的贊成票。他利用機會,進了監獄,志願擔任布爾能的輔導神師。邁可試圖讓他眅依耶穌,以拯救他的靈魂。但卻在信仰的辯論中,讓邁可重新反省自己的信仰觀。 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跟著情節的進展,有了各自不同的改變。 這本書跟皮考特之前的三本書不太一樣。雖然都有著縝密的倫理思考與判斷,但這本書卻多了一些讓人驚訝的結果,不禁讓我聯想到最跟學生談的一個觀念:「世界上的事,真的眼見為憑嗎?」 瓊最感到不能接受的是,接受了布爾能的心臟,是否就代表布爾能得到了瓊的寬恕?瓊是否就沒有權利再去恨這個「救命恩人」?她甚至沒有想到去問問布爾能,為什麼要把心臟捐給自己的女兒?他想藉此贖罪嗎?或者他有別的意圖? 在法官安排見面會談中,瓊被布爾能莫名其妙的言語所激怒?但瓊無法靜下心來問問布爾能,為何覺得自己的女兒該死? 雖然我們可以「後見之明」地判斷瓊當時被怒火沖昏了頭,但換個角色易地而處,是我們坐在一個殺害自己丈夫與女兒的兇手面前,真的還能平靜下來,去思考他所說的話,背後的意涵嗎? 邁可為了「救贖」布爾能的靈魂,也為了平撫自己不安的良心,他試圖讓布爾能接受耶穌為他的救主。但奇妙的是,在這兩個交談的過程中,救贖者與被救贖者之間的角色,似乎模糊了起來。如同邁可從猶太拉比布魯那裡聽到的: 「...異教這個字,源自希臘字『選擇』的意思。這能讓你思考。如果那些一向被譴責的想法,其實一點都不該被譴責─搞不好只是我們未曾思考過的想法而已,那將如何?或者,那些不曾被允許擁有的想法卻出現了?」 那個與布爾能這個「異教徒」接觸的經驗,讓布爾能重新「認識」自己的信仰,也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這個重新開始,甚至搖撼了他身為一個「神父」的身份認同,也改變了他對所處「教會」的認識。 書中有段話,是邁可神父與一個無神論者弗萊徹討論,為何「靈知團體」這個基督宗教的支派為何會在歷史上消失。他敘述了基督宗教如何從一個「百家爭鳴」的信仰,變成統一神學的「宗教」過程。而這過程,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我們告訴你該讀什麼,不該讀什麼,所以,你根本不用擔心會犯錯。問題在於,從你開始這麼做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把人們分成小團體。某些得到好處,某些則沒 有。某些福音書被挑選出來,某些則被藏在地底下好幾千年。就在這當中,組織的宗教,不再與信念有關,而開始轉變為,誰擁有這種力量來維持信念。你剛剛說, 宗教的目的,在於結合人群。但它真是如此嗎?或者,它是─清楚地、有目的地和企圖地─叫人彼此遠離?」 因著這段追尋、發現的過程,邁可解構並重建了自己的信仰。不是那個神學院教授給他的「神學」,而是透過與人接觸、交談、反省所得到的「信仰」。 而這樣的信仰,也是我渴望擁有的信仰。 這是我很喜歡皮考特的原因。她不只跟我說了一個故事,還讓我從生活中去發現自己的故事,甚至,開始坐在靜夜星空下,寫起自己的故事來。 這也是閱讀、看電影帶給我最大的喜悅。因為,我們總是能在那薄薄的小書中,在那二個小時的影像中,透過別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救贖。
|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