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新聞評論-停辦金馬獎 國片墜死地

報導來源:【聯合報╱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台北市)】
報導:
本屆金馬獎國片除了最佳女主角獎由桂綸鎂獲得外,其他主要獎項皆落空,由香港與大陸電影抱走。林佳龍、管碧玲等立法委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金馬獎不如停辦的意見,成為金馬獎典禮之後最聳動的新聞。

愛台灣電影心切的立委們,看到台灣花錢舉辦的金馬獎自家人都沒獲獎,失望之餘說說氣話是人之常情。但若真的要把金馬獎定位為只為國片服務,獎座不給台灣電影就不准辦,那恐怕將會把好不容易從產業死谷裡爬出來的台灣電影再推回死地。

本屆金馬獎儘管台灣電影得獎少,國人不免失望,但金馬獎之所以能在華語電影圈受到尊敬,正是因為影展堅守公正評審這個核心價值。若缺乏這個核心價值,金馬獎不辦也罷。只要金馬獎能秉持公正評審精神愈辦愈好,這個獎所帶來的各種效益絕對有助於國內電影產業。

一屆金馬獎國片得獎數的多寡並不能論斷國片好壞。但一如廿五日聯合晚報的社論指出,「金馬獎有如一面鏡子」,從過去幾年來國片在金馬獎及國際影展表現不佳的現象來看,台灣電影除了該篇社論中所說的「資金不足」問題外,至少在文化深度、人才廣度、與創意高度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努力的空間。

國內人文教育未受重視,電影教育在中學與大學更是嚴重缺乏。因此,國片近年來雖然產業有很好的復甦態勢,但不少圈內人都還是為電影人才不足而憂心忡忡。綜觀近幾年上映的影片,也可發現偏向鎖定年輕觀眾群或強調本土元素等看似「有票房潛力」電影居多,因此每年推出影片雖然不少,但是片型或題材相近,電影風格的創意與人性刻畫的深度都較薄弱。

一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否深刻,形式風格是否創新,是影片在影展中是否能脫穎而出的關鍵。但這並非只是製作技術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從製片、導演到編劇、演員等電影人才的人文涵養。教育部長蔣偉寧在中央大學擔任校長時,經常引用「好的大學與一流大學的差別就在人文」這句話。但是人文教育正是國內一直被輕忽的一環。

其實,電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素材。中學礙於課程時數已經過高,電影課程實施或許較為不易,但是國內大學的通識課程如能夠多提供電影課程,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電影賞析能力、培養國片觀眾,又可以為不同領域專長的學生搭起一個日後跨入電影產業的橋梁,可謂一舉數得。

關心台灣電影的立委們,與其倡議停辦金馬獎,不如要求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國內大學的電影教育,同時祭出誘因鼓勵大學成立電影研究所,培養所需的電影師資與研究人才。當國內整體電影文化能夠提昇,電影產業的人力資源必定豐沛,電影的素質也必定更高。屆時,何愁台灣電影在不徇私的金馬獎不能獲獎?

評論:
第四十九屆的金馬獎盛事,由於大部分獎項皆由中港兩地的電影包辦,造成了不少風波,也引發了各界包含政界和藝術界的論戰。
不論是電影界的金馬獎或是音樂界的金曲獎,這類一年一度的盛事,從我有記憶以來一直伴著我成長,一年年的過去,它也成為了自己每年所期待的一項節目,每年自己的心情當然也會隨著得獎者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這次這個藝文界的議題由於主辦國—台灣,留下的獎項過少和牽扯到經費與敏感的兩岸問題而引發了軒然大波,但其實能與其他國家有不同類別的友誼競爭並不是件壞事,只要是「立足點平等」,「競爭」能使自己更了解本身的短處,激發所有電影人向上,並做出更好的作品。
但或許「立足點平等」對台灣相對來說是有困難的,不論是經費、人才、環境又或者是發展的歷史等,皆與中港有些落差,但對所有的電影人和藝術工作者而言,一個公開競爭的平台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先進與否並不是只看經濟、政治方面,藝術的發展也固然重要的,就以高雄市來說,這個從前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都市,隨著各種藝文活動的推廣與競賽的開辦,逐漸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城市新風貌,從高雄電影節、大彩虹音樂節到大港開唱等等的活動,皆讓高雄的觀光產業及在地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
「藝術」包含了人文、感官等,跨足了許多領域,台灣雖然領土不大,但卻能藉由各種方法成為外國人所喜愛的國家,並躍身國際舞台,有絕大部分不可否認都與藝術拖不了關係,從大導演李安到名設計師古又文、蕭青陽等,都替台灣爭取了榮耀,讓世界看見台灣,也使更多的新銳藝術家們有勇氣繼續堅持夢想,讓藝術的發展能川流不息的一直持續下去。
由於金馬獎所牽涉的國家是台灣敏感的中國,也使的各界更加關注,「停辦金馬獎」我認為並不是個妥當的做法,或許有人認為停辦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保護台灣電影人的方法,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想這樣不但把格局變小,也讓所有藝術工作者喪失了一項能夠獲得肯定的機會,由於評審的機制是公平的,所以我認為,如果與其他國家競爭相形遜色,那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還不夠,那些自稱關心了解藝文界,而喊著停辦的政治人物也應該想想如何實質的改善境況,例如:替他們爭取經費或者是更好的空間等,用真正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受重視,而不是以片面的觀感,評論並大肆消費,讓更多的藝術工作者深陷風波。
近年來,不論是小品、耗資鉅額的又或者是表現在地文化的電影,皆有許多躍身國際,甚至是成為許多國際影展的競賽片,然而這些電影也不再只限於出自大導演之手,也有許多的新銳導演靠著低成本但卻創新的題材,打進國際市場。
或許金馬獎由於競爭激烈,使的拍片技巧尚未純熟的許多新銳電影工作者,沒有機會角逐,我認為也許台灣也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影展,就像日本除了有國際性的「東京影展」外,對內則有「日本奧斯卡獎」,讓電影競爭的能有不同的廣度及深度,台灣的政治對於藝術產業一直是比較漠視的,如果能有更多經深思熟慮的政策方針導向藝文界,並替它們的工作環境建構新風貌,灌溉新內涵,或許有一天台灣的電影也能打敗中港,並包辦獎項,也期許有一天台灣能成為藝術工作者的搖籃,扶持他們躍上國際舞台,替台灣爭取榮耀,面對嶄新的未來。

新增時間 : 2013-03-08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