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4-03-23 19:54:56

google快訊

德國電費持續攀升,迫使企業相繼投資發電設備,每6家企業就有1家自行發電,還有不少企業打算跟進。

Ever-higher electricity prices are prompting companies large and small to invest in their own power-generation infrastructure.

由於德國電費節節攀升,迫使企業不論規模大小,相繼加入自行發電的行列,德國電吉他製造商握威(Warwick)即是一例,該公司所需的電力全都自給自足,來源包括自家的天然氣發電廠、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和燃燒廢棄木材的鍋爐。

德國工商總會表示,截至2013年中旬,約16%的德國企業自行發電,相較於前1年的10%,換言之,每6家企業就有1家自行發電,比重較前1年激增近50%。此外,23%企業也考慮跟進。

DIY…每6家就有1家

年營收2,400萬歐元(約3,300萬美元)的握威,斥資高達370萬歐元自行發電,創辦人維爾佛(Hans-Peter Wilfer)也不確定這筆投資何時能回本,不過「在電價高漲的時代,這麼做或許值得。」

由於德國計劃在8年後全面進入無核家園,現正積極推行太陽能、風力和其他綠色可再生能源來源。為了援助可再生能源發展,政府對企業和家庭的電費帳單開徵22%的附加稅,此為促成電費走高的原因之一。

德國的可再生能源附加稅2000年開徵,自2010年迄今,該稅捐已經增加2倍,工業電費帳單較2005年攀升10%。

企業自行發電不僅可以規避附加稅,同時還符合政府獎勵節能的補助資格。顧問公司KPMG能源和天然資源部門主管沙爾赫(Michael Salcher)估計,企業避開額外的稅捐同時收取政府補助,可讓電費帳單降低約50%。

避稅…還能多領補助

為了關閉企業「合法避稅」又能請領補助的法令漏洞,梅克爾內閣計劃在近期修改能源法,新的規範將讓自行發電的企業無法再規避附加稅,日後企業仍得負擔部分的稅捐,同時綠色補助門檻也會上調。

面對政府即將修法,汽車零件製造商ZF Friedrichshafen已斥資200萬歐元,興建1座2百萬瓦特的發電廠,該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投資第2座發電設備。

企業自行發電也不是萬無一失,投資發電設備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企業也得管理和核心業務毫無關連的設備,雖然企業多將設備維護工作外包,但也得有些涉獵好應付緊急情況。鑑於德國的電力網絡供電不穩定,再加上電費持續躥揚,企業高度自動化的設備需要穩定電力,自行發電便成為選項之一。

德國依賴電力網絡將大型發電廠的能源送至全國,而新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位置分散,透過新的網絡將電力由鄉村運送至都市,電力網絡公司正在適應新的電力來源,以致影響供電穩定性。

企業省下電費,也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的收入萎縮。隨著企業客戶減少,E.ON和RWE等電力業者營收銳減,讓市場條件進一步惡化。

不過電力業者很快就發現新收入來源-為企業安裝和管理的發電設備,E.ON在2013年與零售商麥德隆(Metro)簽訂合作協議,為後者在德國和俄羅斯據點建造4座發電設備。

即便如此,2家公司皆表示,企業自行發電為他們帶來新的機會,但新事業仍無法抵消傳統收入下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