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周口語學習單
磚塊製作流程大綱:採土→煉土→壓模成形→陰乾→入窯→烘乾→本燒→冷卻→出窯
1.採土:土必需有黏性,通常靠經驗來判斷,土中的砂質、鐵質、石頭不可太多。
2.煉土:將採來之土將其剷細後,用牛踩土,一邊澆水,一邊將石子或草枝撿掉,使成黏土;現在都改用機器練土。
3.壓模成形:將黏土倒入土櫃中,用機器擠壓成條狀之土方,再用機器切成23-25塊磚。
4.陰乾:將製好之磚塊胚體整齊排列於磚棚內陰乾,大約需十餘天,但亦不能太乾,否則胚體在搬運時容易破損。為避免水分消失太快,通常會在胚體上用帆布覆蓋。
5.入窯:將磚胚挑入窯中(富寮里八卦窯設有台車軌道,用台車將磚胚運入窯內),由師傅來裝窯,八卦窯在第一次裝窯時,先在窯室築一個臨時的牆,裝窯師傅依序將磚胚往前排。裝窯時要注意每疊胚體之間需保留一些距離,以利火勢流通。因為接近窯床的地方火勢較弱;而接近窯頂的地方火勢較強,因此一般的產品便先擺在底下;而需要強火的耐火磚則擺最上面。此時另一組人員可以進行燒窯作業。
6.烘乾:燒火分為兩階段,烘乾和本燒。先用小火將胚體中的水分烘乾,要控制火候,火不可太大;隧道窯則利用前段本燒窯的餘熱來烘乾。 7.本燒:窯爐內的水氣大致蒸發完畢後,開始用大火連續燒12-13天,燒火不得中斷,至磚胚成金紅色始慢慢退火。
8.冷卻:燒窯結束後,將窯門封起來,並將窯的通氣孔慢慢打開,讓窯內的磚頭慢慢冷卻。然後在打開窯門散熱,此時窯內溫度仍熱,需再等2-3天候才出窯。
9.出窯:窯內磚塊冷卻後,由師傅和工人將窯內磚塊搬運出來。
1.採土:土必需有黏性,通常靠經驗來判斷,土中的砂質、鐵質、石頭不可太多。
2.煉土:將採來之土將其剷細後,用牛踩土,一邊澆水,一邊將石子或草枝撿掉,使成黏土;現在都改用機器練土。
3.壓模成形:將黏土倒入土櫃中,用機器擠壓成條狀之土方,再用機器切成23-25塊磚。
4.陰乾:將製好之磚塊胚體整齊排列於磚棚內陰乾,大約需十餘天,但亦不能太乾,否則胚體在搬運時容易破損。為避免水分消失太快,通常會在胚體上用帆布覆蓋。
5.入窯:將磚胚挑入窯中(富寮里八卦窯設有台車軌道,用台車將磚胚運入窯內),由師傅來裝窯,八卦窯在第一次裝窯時,先在窯室築一個臨時的牆,裝窯師傅依序將磚胚往前排。裝窯時要注意每疊胚體之間需保留一些距離,以利火勢流通。因為接近窯床的地方火勢較弱;而接近窯頂的地方火勢較強,因此一般的產品便先擺在底下;而需要強火的耐火磚則擺最上面。此時另一組人員可以進行燒窯作業。
6.烘乾:燒火分為兩階段,烘乾和本燒。先用小火將胚體中的水分烘乾,要控制火候,火不可太大;隧道窯則利用前段本燒窯的餘熱來烘乾。 7.本燒:窯爐內的水氣大致蒸發完畢後,開始用大火連續燒12-13天,燒火不得中斷,至磚胚成金紅色始慢慢退火。
8.冷卻:燒窯結束後,將窯門封起來,並將窯的通氣孔慢慢打開,讓窯內的磚頭慢慢冷卻。然後在打開窯門散熱,此時窯內溫度仍熱,需再等2-3天候才出窯。
9.出窯:窯內磚塊冷卻後,由師傅和工人將窯內磚塊搬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