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ARASHI ARASHI FOR DREAM

2014-11-26 22:49:43

中國文學簡述-1

一、 風、雅、頌是甚麼意思?
答:古人把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體制,一般認為風、雅、頌是音樂的名稱。
風,地方曲調。在風這一類中有十五國風,分別為: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風(十九篇)、鄘風(十篇)、衛風(十篇)、王風(十篇)、鄭風(二十一篇)、齊風(十一篇)、魏風(七篇)、唐風(十二篇)、秦風(十篇)、陳風(十篇)、檜風(四篇)、曹風(四篇)、豳風(七篇),全部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周南、召南即長江、漢水流域的民間歌謠;邶風、鄘風、衛風為衛國的民間歌謠。
在風中,作者大多以百姓為主,內容與戀愛、婚姻以及家庭生活有關,是男女真情的歌唱、民間風物的反映、同出於自然的流露。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成為「風騷」。
雅,秦地的曲調。是宮廷宴饗或朝會時的樂歌,內容幾乎與政治有關,並沒有情詩,作者以貴族以及文人雅士為主。雅也有「正」的意思,意在表明和地方音樂的區別。
雅有分為大 小雅兩類,共有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有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大雅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通常用於國家大典(朝會之樂);小雅則是用於一般宴會(燕饗之樂)。
頌,用於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演奏時須配合舞蹈。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類,共四十篇: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以周頌為最早,大多是西周的作品;魯頌是春秋時代作品,是魯國的宮廷音樂;商頌傳說為商朝的禮樂。這一派詩影響後來歷朝天子祭祀祖先的郊廟詩。

二、什麼叫做「賦」、「比」、「興」?
答:賦、比、興為詩經的寫作技巧。
賦指的是「鋪陳直述」,一般多見於「頌」、「大雅」,也是詩經中的敘事詩最常使用的一種手法,使用的方式有:
1.按事物本來的面目加以鋪陳
2.選取具有特徵性的事情
3.伴隨著情感活動,把敘事與抒情或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
4.運用鋪述的同時,兼用比、興(融合多種寫作手法),彌補不足
另外「賦」就是平舖直述的見解是不符合詩經的實際內容的。
比指的是比喻、比附。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比又分為兩大類:
1.以其他的事物來比某種事物的型態狀貌(具體比具體,用物比人)
2.用其他事物比附某種抽象的情感(具體比喻抽象)
興指的就是起興(開頭,開端),聯想,多用於「國風」、「小雅」,起烘托、象徵、暗示等作用,助於創造鮮明的形象和動人的意境。使用的方式有:
1.觸景生情,因事起興
2.借物寓情,用作起興
三、詩經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答: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詩歌的始祖,對於後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現實主義:詩經開創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而他「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風格也影響了後代 詩人的作品風格以現實主義,描寫社會現實為主,啟發和推動後代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以及人民的疾苦,形成 了中國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
2.藝術技巧:使用具有特色的賦、比、興,大量的修辭技巧,重章複唱的形式、準確、形象、優美、生動的語言,提供 了後世的作家寶貴的借鑑,為後世的文學技巧發展和創新訂下了良好的基礎。
3.文學體裁方面啟發後世作家的創造性:詩經對於後世的文學如:五七言詩,六朝駢文以及唐代的詞、曲都有影響,其 中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漢賦」,詩經給予漢賦的影響有兩個方面:(1)諷諭,(2)鋪陳的刻劃。
4.以民間歌謠的部分,啟示著後世的詩人:在詩經的作品中,尤其以國風為主,是來自民間,更清楚的反映社會的生活和 藝術風俗,啟示著後代的詩人,吸引他們去重視民間歌謠並且向民間歌謠學習,在戰國時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劉禹 錫 等詩人的作品中,在這方面都頗有成就。

四、屈原和他的作品對後世有甚麼影響?
答:屈原的作品有偉大的獨創性,給予後世的影響十分廣泛。
1.屈原的「志」:屈原的愛國思想以及為理想寧死不屈的精神,兩千年來一直帶給後世巨大的激勵和鼓舞,影響後世許多作家。在遇到民族迫壓的時代,詩人寫出慷慨激烈的愛國文章,揭露所處時代的黑暗政治,或是在政治鬥爭中犧牲。這種精神在文學史上,是由屈原開其端的。
2.藝術技巧:屈原的浪漫主義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將大量神話傳說,陶鑄成為各種神奇優美的形象,與黑暗的現實形成對比,他也發展了詩經中的比、興手法, 賦予草木鳥獸、風雲雷電、日月星辰等以生命,透過它們的活動,來表達他的情感和思想。後世詩人的詩篇也應用了相同的技巧,顯然是受到了屈原影響。
3.詩歌形式:「騷體」打破了詩經以四言體為主的限制,擴展了詩歌的表現力,促進了中國詩歌的發展,後來的樂府、五言、七言詩的形式,都深深地受到了騷體的影響,其中又以七言詩為明顯。
4.促進其他文學體裁的發展:明代 徐師曾認為離騷是「古賦」之祖,卜居、漁父為「文賦」之祖,屈原的作品首先促進辭賦的發展;其次促進了駢文的發展,駢文注重對仗及排偶,在屈原的作品中就有很多的駢體句都是對偶工整的;復次是助長詞曲的發展,後代詞人曾用楚辭中的語句入詞或是仿用形式以寫詞。元代之後的戲曲也有許多是從楚辭中取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