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12-09 22:02:52

地理筆記-地形作用、地形辨識與地形資源

地理筆記8-地形作用、地形辨識與地形資源

1. 內營力:內營力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地底深處的熱對流作用帶動地殼板塊運動,引起地殼變動或火山活動、產生褶曲、斷層作用與火山爆發,構成大尺度、原始的地表面貌。

2. 褶曲:原始成積岩層主要成水平狀態,當水平岩層受到擠壓,會產生一系列波浪狀彎曲,稱為褶曲。

3. 斷層:岩層受到壓力擠壓或拉張產生斷裂,若斷裂面兩側發生變位,稱為斷層。

4. 外營力:外營力的能量與太陽輻射、重力作用密切相關,透過空氣、水等媒介、造成風化、崩壞、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

5. 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空氣、水或生物的影響在原地緩慢發生變化,分為物理風化及化學風化。

6. 崩壞作用:風化物質受重力作用,產生向低處移動現象。

7. 侵蝕、搬運、堆積:風化、崩壞作用後的鬆散岩石碎屑,容易受到河水、風、海浪等力量的侵蝕,並將其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堆積。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不斷地將地表的高處削平,低處填高,改變原本的形貌。環境不同,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主要外營力媒介也不一樣。在濕潤地區,雨水和河流的作用最明顯;在乾燥地帶,風是最重要的主角;在海岸地區,波浪、海流、潮汐則是最主要的推手。

8. 等高線:把地表上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封閉曲線。

9. 高地地形與等高線:山地地區等高線若成封閉曲線,且愈往中央等高線數值愈高,極為山峰。山峰外圍等高線分布有密有疏,密集者為陡坡,稀疏者為緩坡。兩個山峰之間若有成低凹狀態,稱鞍部;若成平緩相接,則稱山脊。數個山脊連成一線,即為山地的稜線,常為分水嶺。高原是中央面積寬廣、起伏平緩的高地,等高線分布成中央稀疏,四周密集的狀態。

10. 河流地形與等高線:等高線成V形排列,尖端向高處凸出,表示河谷較為深狹的河川上游;等高線和河道幾近平行排列,表示河谷寬廣的中、下游。等高線非常稀疏,許多地點須用數值表示高度,則表示河川中、下游的沖積平原。河川出山口附近,常有等高線成圓弧狀排列,且圓弧伸向低處,表示沖積扇地形;若河道兩側的等高線疏密不均,則稀疏處表示河階面,密集處表示河階崖。若河道兩側等高線稀疏,離河較遠之處密集排列,且呈接近封閉狀態,則表示河谷盆地。

11. 海岸地形和等高線:海岸線平直,岸上等高線稀疏且數值小,表示離水沙岸;若有數條等高線在海岸線附近接近重疊,表示該地方為海崖,海崖後方等高線稀疏之處則為海接;海階和海階之間等高線密集處,為另一個海崖。等高線圖中,出現海階、海崖之處,多為離水岩岸。沉水海岸的海岸線通常彎曲不規則,若海灣深長,內部灣頭較狹,岸上等高線密集且數值較大,多表示冰河地形的峽灣海岸;若海灣深度較淺,內部灣頭較寬廣,岸上等高線較疏且數值較小,多表示谷灣海岸。

12. 地形資源:人們為了生活的需要,基於安全、用水、避風、耕種、交通等不同的考量,選擇適合的地形環境,建立聚落、開闢耕地、興修道路,營造特有的生活空間。

13. 地形變遷:地形變遷原為自然作用的結果,營力不同,變遷的範圍大小、速度快慢也不一。

14. 地形災害:自然因素引發地形變遷,固然是造成地形災害的主要原因,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科技發展,密集的人類活動已經成為改變地形、誘發災害的重要營力。
EX:在山地,林木遭受砍伐,改種淺根性的檳榔,水果或蔬菜,不僅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豪雨來襲時容易誘發土石流,也使水庫快速淤積,水質遭受農藥、肥料汙染。
EX:在沿海一帶,由於河川上游闢建水庫而使河川輸沙量減少,海岸修築突堤護岸而改變海流漂沙方向,結果海岸侵蝕加劇,海岸線後退明顯;沿海低窪地區,居民發展養殖業,超抽地下水而使地層下陷,以致遇雨積水不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