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6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意義
一、 民族主義的定義?
(1)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人類愛鄉土與愛群族的心理,是人類最自然、最廣泛的思想。
二、 民族主義的意義?
(1) 重要性:就歷史發展而言,民族主義乃是現代時期的產物,有人視它為現代化的表徵。
(2) 內涵:民族主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它們相信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才可能是平等和平的大同世界。
(3) 正面影響:凝聚全民認同感,形成民族自決,含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
(4) 負面影響:野心家可能會藉民意擴張勢力,導致極權政治,甚至為爭取民族尊嚴、生存空間而向外侵略,有的甚至產生民族優越感,形成殖民主義。
三、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1) 上古的「種族中心立場」:猶太人與希臘人都有明顯的民族情感,但都沒能形成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不是在人們具有民族情感時,就能產生,猶太人的部落信仰和希臘人的優越意識,都只是一種種族中心立場,而不是民族主義。
(2) 「大同一統觀」:羅馬帝國的一統天下霸權與中古基督教會的「大同一統觀」,兩者的態度都是大同一統觀,對民族發展沒有幫助。
(3) 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城邦(前500年) →民族王國(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後) →世界一家。
四、 民族主義的目標?
(1) 爭取民族的統一與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以對抗國際主義或其他民族的控制。
五、 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
(1) 大西洋延岸由西班牙以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在形成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係自中世紀晚期開始自己逐步演變成為民族國家的。
(2) 中歐(義大利、德國…),在近代意義的民族主義的鼓舞之下,克服了外在和內在的各種障礙,而由許多同民族的小國(邦)統合而成。艱辛的過程可說是用「鐵與血」鑄造而成的。
(3) 東歐(奧、俄、土),這種統治多種民族的帝國可以說是「民族監獄」,只有在帝國崩解時,被奴役的民族始有獨立建國的機會。
帝國主義
一、 舊帝國主義的定義?
(1) 自15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侵略。
二、新帝國主義的定義?
(1) 世界各國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劃分成工業發達的強國與工業落後的弱國。任何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注意工業製成品的外銷與工業原料的爭取,工業落後的弱國,就成為各工業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
三、舊帝國主義的目的?
(1) 對西半球及一些熱帶島嶼,主要目的是經濟掠奪(重商主義),領土野心則不多見。
四、新帝國主義的目的?
(1) 包括經濟利益、武功追求與外交政治的競爭等。工業革命與民族主義興起後,西方殖民者挾著先進的科技與民族優越意識東來,有明顯的領土野心與政治目的。
五、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反省?
(1) 造成文化與民族衝突極大,常使得被侵略的國家深刻反省其本身的傳統價值,而產生當地主張西化或保守立場的新舊之爭。不論如何,新帝國主義通常對於被控制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文化動盪。
(2) 19世紀末,單純掠奪與高壓統治的新帝國主義,引起極大的批判;帝國主義的「文明教化」意義開始被強調,另外,馬克思主義者也大力抨擊帝國主義,指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惡行表現。一次大戰後反帝國主義的呼聲擴及全世界,殖民地區爭取自治或獨立的運動越為興盛。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新帝國主義才算真正垮臺。
六、 帝國主義的自圓其說?
(1) 白種人的負擔:強調西方人對落後地區的教化和開發貢獻。
(2) 社會達爾文主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進化道理來說明社會上的成敗得失。社會上的「適者」即是有財富、社會地位的人;貧窮則說明一個人或群體的「不適」,競爭並且有助於文明的進步。
民族國家
一、民族國家出現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動搖了傳統社會與王室統治,使得人民效忠的對象,由王室轉向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觀念。
(2) 拿破崙的征戰激起其他地區的民族情緒,加上浪漫主義運動掀起各民族追木齊原有的制度、習俗、語文等傳統文化,對近代民族主義有推波助瀾之功。
(3)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強大中產階級與自由主義份子,認為民族國家符合其利益。
二、 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三大動力: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浪漫主義。
(2) 作用: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三方面,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與行動。
(3) 特色:這個階段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
(4) 歐洲代表國家:德、義。
(5) 歐洲以外國家:
a. 美國:南北戰爭→民族建國運動→向外擴張。
b. 日本:1854年開港後,因受列強刺激,國內的團結呼聲大起。激勵明治維新後,日本躋身近代民族國家之列。
三、 德國第一次統一的歷程?
(1) 1864年丹麥戰爭
(2) 1866年普奧戰爭(七星期戰爭)
(3) 1870年普法戰爭
四、 南北戰爭對美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1) 廣義來說,南北戰爭及其後的改革與建設可視為其民族建國運動,因為它對美國「國民」(含原來的黑奴)的定義與權利作了一番大調整。
五、 日本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自17世紀以來實施鎖國政策,直到1854年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才結束。
(2) 開港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受嚴重衝擊,幕府沒有能力解決,人民生活困苦,各地團結與尊王攘夷的呼聲日益強烈。
(3) 1867年取消幕府,政權歸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效法西方,推動各項革新。
(4) 1871年廢藩置縣,達成日本真正統一,也廢除階級制度,並大力發展工商業,日本開始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史稱「明治維新」。
(5) 1889年公佈《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並確立天皇的權威。
(6) 日本積極對外擴張,先併吞琉球,再發動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戰爭。
Q.請問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貢獻為何?
1. 實際團結日耳曼民族
2. 剷除鄰國阻礙
3. 提升人民生活水準
4. 建立穩定的經濟基礎
5. 提升人民知識
6. 建立教育體制
7. 促進二次工業發展
8. 建立和平發展的環境
9. 擴大德國勢力範圍
一、 民族主義的定義?
(1)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人類愛鄉土與愛群族的心理,是人類最自然、最廣泛的思想。
二、 民族主義的意義?
(1) 重要性:就歷史發展而言,民族主義乃是現代時期的產物,有人視它為現代化的表徵。
(2) 內涵:民族主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它們相信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才可能是平等和平的大同世界。
(3) 正面影響:凝聚全民認同感,形成民族自決,含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
(4) 負面影響:野心家可能會藉民意擴張勢力,導致極權政治,甚至為爭取民族尊嚴、生存空間而向外侵略,有的甚至產生民族優越感,形成殖民主義。
三、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1) 上古的「種族中心立場」:猶太人與希臘人都有明顯的民族情感,但都沒能形成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不是在人們具有民族情感時,就能產生,猶太人的部落信仰和希臘人的優越意識,都只是一種種族中心立場,而不是民族主義。
(2) 「大同一統觀」:羅馬帝國的一統天下霸權與中古基督教會的「大同一統觀」,兩者的態度都是大同一統觀,對民族發展沒有幫助。
(3) 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城邦(前500年) →民族王國(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後) →世界一家。
四、 民族主義的目標?
(1) 爭取民族的統一與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以對抗國際主義或其他民族的控制。
五、 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
(1) 大西洋延岸由西班牙以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在形成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係自中世紀晚期開始自己逐步演變成為民族國家的。
(2) 中歐(義大利、德國…),在近代意義的民族主義的鼓舞之下,克服了外在和內在的各種障礙,而由許多同民族的小國(邦)統合而成。艱辛的過程可說是用「鐵與血」鑄造而成的。
(3) 東歐(奧、俄、土),這種統治多種民族的帝國可以說是「民族監獄」,只有在帝國崩解時,被奴役的民族始有獨立建國的機會。
帝國主義
一、 舊帝國主義的定義?
(1) 自15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侵略。
二、新帝國主義的定義?
(1) 世界各國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劃分成工業發達的強國與工業落後的弱國。任何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注意工業製成品的外銷與工業原料的爭取,工業落後的弱國,就成為各工業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
三、舊帝國主義的目的?
(1) 對西半球及一些熱帶島嶼,主要目的是經濟掠奪(重商主義),領土野心則不多見。
四、新帝國主義的目的?
(1) 包括經濟利益、武功追求與外交政治的競爭等。工業革命與民族主義興起後,西方殖民者挾著先進的科技與民族優越意識東來,有明顯的領土野心與政治目的。
五、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反省?
(1) 造成文化與民族衝突極大,常使得被侵略的國家深刻反省其本身的傳統價值,而產生當地主張西化或保守立場的新舊之爭。不論如何,新帝國主義通常對於被控制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文化動盪。
(2) 19世紀末,單純掠奪與高壓統治的新帝國主義,引起極大的批判;帝國主義的「文明教化」意義開始被強調,另外,馬克思主義者也大力抨擊帝國主義,指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惡行表現。一次大戰後反帝國主義的呼聲擴及全世界,殖民地區爭取自治或獨立的運動越為興盛。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新帝國主義才算真正垮臺。
六、 帝國主義的自圓其說?
(1) 白種人的負擔:強調西方人對落後地區的教化和開發貢獻。
(2) 社會達爾文主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進化道理來說明社會上的成敗得失。社會上的「適者」即是有財富、社會地位的人;貧窮則說明一個人或群體的「不適」,競爭並且有助於文明的進步。
民族國家
一、民族國家出現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動搖了傳統社會與王室統治,使得人民效忠的對象,由王室轉向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觀念。
(2) 拿破崙的征戰激起其他地區的民族情緒,加上浪漫主義運動掀起各民族追木齊原有的制度、習俗、語文等傳統文化,對近代民族主義有推波助瀾之功。
(3)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強大中產階級與自由主義份子,認為民族國家符合其利益。
二、 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三大動力: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浪漫主義。
(2) 作用: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三方面,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與行動。
(3) 特色:這個階段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
(4) 歐洲代表國家:德、義。
(5) 歐洲以外國家:
a. 美國:南北戰爭→民族建國運動→向外擴張。
b. 日本:1854年開港後,因受列強刺激,國內的團結呼聲大起。激勵明治維新後,日本躋身近代民族國家之列。
三、 德國第一次統一的歷程?
(1) 1864年丹麥戰爭
(2) 1866年普奧戰爭(七星期戰爭)
(3) 1870年普法戰爭
四、 南北戰爭對美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1) 廣義來說,南北戰爭及其後的改革與建設可視為其民族建國運動,因為它對美國「國民」(含原來的黑奴)的定義與權利作了一番大調整。
五、 日本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1) 自17世紀以來實施鎖國政策,直到1854年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才結束。
(2) 開港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受嚴重衝擊,幕府沒有能力解決,人民生活困苦,各地團結與尊王攘夷的呼聲日益強烈。
(3) 1867年取消幕府,政權歸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效法西方,推動各項革新。
(4) 1871年廢藩置縣,達成日本真正統一,也廢除階級制度,並大力發展工商業,日本開始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史稱「明治維新」。
(5) 1889年公佈《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並確立天皇的權威。
(6) 日本積極對外擴張,先併吞琉球,再發動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戰爭。
Q.請問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貢獻為何?
1. 實際團結日耳曼民族
2. 剷除鄰國阻礙
3. 提升人民生活水準
4. 建立穩定的經濟基礎
5. 提升人民知識
6. 建立教育體制
7. 促進二次工業發展
8. 建立和平發展的環境
9. 擴大德國勢力範圍